財政支農與支農政策
一、農業與財政支農的涵義
財政支農指的是以政府為主體,利用國家財政收入,為了達到促進農業發展的目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水平,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實現農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經濟、法律、行政的手段、措施。它本身不帶有歧視性,并不排斥外來的競爭,是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財政支農政策遵循的三個原則
財政支農政策需要按照“明確目標、統籌兼顧、整合資金、完善機制、突出重點”的思路穩步推進。
財政支農有三個原則:
第一,統籌發展原則。統籌考慮城鄉的財政資源合理配置,統籌考慮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統籌考慮政策的著力點和政策力度。
第二,市場化原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調節作用。
第三,公共財政原則。按照公共財政支出的范圍確定每一個時期財政支農的重點。
三、財政支農政策的種類和主要內容
(一)財政支農政策的主要種類
依據農業與財政支農的內涵,財政支農可以分為對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支持。公共政策對農業產中的支持是重點,主要是加大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科技含量。
依據政策內容,財政支持“三農”政策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是支出政策,主要方式是投資、補助、補貼等,中央財政直接支持三農的資金包括15類,包括基本建設投資、農業科學事業費、科技三項費用等等;
二是稅收政策,主要方式是輕稅、減免、退稅、免稅等。2004年中央政府出臺了取消農業特產稅和農業稅減免試點,2006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廢止。
(二)財政支農政策的主要內容
第一,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這方面的財政支農資金包括農業基本建設投資、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支出、農村小型公益設施建設資金、扶貧資金等。
第二,支持農業科技進步。這方面的財政支農資金包括農業科研支出、科技三項費用、農業科技推廣支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農民科技培訓資金等。
第三,支持糧食生產和農業結構調整。
第四,支持生態建設。
第五,支持抗災救災。
第六,支持扶貧開發。這方面的資金包括財政扶貧資金、國債資金(以工代賑)等。
第七,支持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這方面的財政資金包括教育支出、醫療衛生支出、文化支出等。
第八,支持農村改革。財政用于這方面的資金包括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農產品政策補貼等。
(三)幾項重點財政支農政策,包括支持糧食生產政策、促進農民增收政策、支持農村社會發展政策。
財政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除了免征農業稅以外,還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對糧食生產特別是水稻生產實行良種補貼,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和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向糧食主產區集中,對一部分糧食主產區實行大型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土地出讓金集中一部分用于農業土地開發,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補貼等。與財政有關的糧食政策,還有優質糧產業振興工程、糧食的最低收購價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