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國際貿易
(一)國際貿易的含義和分類
考試內容:熟悉國際貿易的含義和分類。
國際貿易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之間進行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這種商品和勞務交換活動,稱為對外貿易;如果從國際范圍或世界范圍來看,就稱為國際貿易或世界貿易。
國際貿易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
(1)根據貨物移動方向,可分為出口貿易、進口貿易、過境貿易。
(2)按照商品形式,可分為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貨物貿易也叫有形貿易;服務貿易也叫無形貿易,是指國際間的勞務交換。服務貿易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與商品進出口有關而發生的一些從屬性費用,如運費、保險費、裝卸費、船只修理費等;二是與商品進出口無關的貿易,如國際旅游收費、貸款利息、投資利潤、技術轉讓、咨詢服務、信息等。
(二)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
考試內容:掌握比較優勢理論;熟悉國際貿易理論的演化。
(1)絕對優勢理論
絕對優勢理論是亞當·斯密在18世紀提出的。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各國在生產技術上的絕對差異導致在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絕對差異,這是國際貿易和國際分工的基礎。各國應該集中生產并出口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而進口不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其結果是可以節約社會資源,提高產出水平。
(2)比較優勢理論
大衛·李嘉圖在19世紀初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他認為,決定國際貿易的因素是兩個國家產品的相對生產成本,而不是生產這些產品的絕對生產成本。只要兩國之間存在生產成本上的差異,即使其中一方處于完全的劣勢地位,國際貿易仍會發生,而且貿易會使雙方獲得收益。
比較優勢理論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個國家都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則兩國都可以從國際貿易中受益。
(3)赫克歇爾一俄林理論
20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開始從生產要素稟賦的差別來解釋各國生產成本和價格的不同,重新分析國際貿易的基礎,這就是所謂的要素稟賦理論。要素稟賦,在這里是指一國所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這一理論認為,各國的資源條件不同,也就是生產要素的供給情況的不同,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基礎。根據赫克歇爾和俄林的理論,各國應該集中生產并出口那些能夠充分利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進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國稀缺要素的產品。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資源配置或要素儲備比例上的差別。
(4)規模經濟貿易理論——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提出
該理論認為:大規模的生產可以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是現代國際貿易的基礎。
各國利用規模經濟來生產有限類別的產品,同時通過國際貿易實現產品的流動。
(三)影響國際貿易的因素
考試內容:了解影響國際貿易的因素。
1.影響出口貿易因素
(1)自然資源的豐裕程度;
(2)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的高低;
(3)匯率水平的高低;如果一國貨幣匯率下跌,即對外貶值,則將增加出口,同時也有利于增加本國旅游收入及其他勞務收入。反之則相反。
(4)一國出口貿易水平的高低。
2.影響進口貿易因素
(1)一國的經濟總量和總產出水平;一般情況下,一國的經濟總產出水平越高,經濟總量越大,則進口貿易額就越大。
(2)匯率水平;如果一國貨幣匯率上升,即貨幣升值,則進口將增加,反之則相反。
(3)一國進口貿易水平的高低同國際市場商品的供給情況和價格水平的高低也有直接的聯系。
一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水平,不僅取決于本國的總體經濟狀況和經濟實力、產品競爭力及世界市場的供求關系,而且與各國政府對進出口貿易的限制或貿易政策有關。
(四)政府對進出口貿易的干預
考試內容:了解政府對進出口貿易的干預方式。
政府對進出口貿易進行干預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國內產業免受國外競爭者的損害,維持本國的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
1.對進口貿易的干預
主要采取關稅限制(壁壘)和非關稅限制(壁壘);非關稅壁壘包括:進口配額制、進口許可證、“自動”出口限制、進口押金制、最低限價制。
2.對出口貿易的干預
政府干預出口貿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補貼。出口補貼分為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兩種。間接補貼包括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實行出口補貼的目的是降低本國出口產品的價格,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擴大出口。
注意外貿依存度的概念:一定時期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進出口額占其GDP的比重。我國目前的主要任務是要優化進出口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努力緩解外貿順差過大的矛盾。
相關推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