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師綜合能力考點:第一章社會工作概述
第一節 社會工作的含義、目標與功能
一、社會工作的含義
(一)社會工作的概念
1、社會工作是“social work”的譯名;20世紀上半葉我國把“social work”這一類活動稱為社會服務或社會福利服務。它指的是非營利的服務于他人和社會的專業化、職業化的活動。
2、社會工作也叫社會服務,指的是在一定的福利制度的框架下,根據一定的價值觀念幫助有困難的人走出困境的職業性的活動。從事這類活動的人就是社會工作者;
3、不同學者對于社會工作重點的強調也是有差別的。有的學者強調它是一種服務,有的強調是一個助人過程,也有的強調它是一門藝術。 (P2)
(二)社會工作的定義
一般性定義: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價值觀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的助人服務活動。(P2~3)
4個要點:
(1)以助人為目的
(2)以科學知識為基礎
(3)科學的助人方法
(4)助人服務活動
(三)我國對社會工作的理解
1、我國社會對社會工作的理解三種::普通社會工作、行政性社會工作、專業社會工作(P4)
2、我國當前對社會工作的解釋:社會工作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遵循專業倫理規范,堅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會服務、社會管理領域,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幫助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群體、組織和社區,整合社會資源,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的職業活動。(P4)
3、理解社會工作與社會建設的關系: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社會工作的闡述,這預示著社會工作的春天的到來;中國社會工作必然有本土特點,它與和諧社會建設及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密切相關。
4、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1)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是“四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工作人才是社會建設的“工程師”,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生力軍。
(3)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對實現社會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促進“四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二、社會工作的目標
1、服務對象層面的目標
社會工作的基本目標就是幫助人們解除危機、維護基本的生命權利,在此基礎上實現助人自助,恢復社會功能,并挖掘個人潛力,增強社會功能。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解救二緩解三促進)
(1)解救危難(維護基本生存、尋求資源、提供物質支持和心理支持)
(2)緩解困難(助人自助,恢復社會功能)
(3)促進發展(挖掘個人潛力,增強社會功能)
2、社會層面的目標
社會工作的社會層面目標就是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及推動社會進步等。
(1)解決社會問題
幫助服務對象增強自身功能,修復社會的機制,協調社會資源,解決和預防社會問題。
(2)促進社會公正
為困難群體提供幫助,增強其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不公正制度的改變,為其提供更多機會和制度保障。
三、社會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概念與類型
1、功能的含義:功能是指在一個系統中某個部分所發揮的作用,即某一部分的存在和變化對整體及其他部分所發揮的作用。
2、功能的類型:
(1)正功能與負功能
正功能是指所發揮的正面的、積極的支持性的作用;負功能是指產生消極的、負面的影響。
(2)顯功能與潛功能
顯功能是指那些明顯的被參與者所預期和認識到的后果;潛功能是指那種未被參與者所預期和認識到的后果。
(二)社會工作對服務對象的功能
社會工作通過為服務對象提供幫助可以達到促進其正常生活、促進人與社會環境的相互適應等功能。
1、促進服務對象正常生活(物質幫助、心理與社會支持;增強他們的能力和權利增進他們的社會功能,增進他們的尊嚴,促進環境的改善)。正常生活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人們較正常地發揮自己的能力經營自己生活的狀態。
2、促進人與社會環境的相互適應
人在環境中的視角。一方面通過解決問題和增強能力使服務對象有能力應對環境的壓力和挑戰;另一方面通過調動環境中的資源和改善環境,向人們提供更多支持。
(三)社會工作對社會層面的功能
社會工作通過提供服務、解決社會問題而對社會運行發揮重要的影響,是現代社會制度體系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維護社會秩序
通過服務,解決問題,改善生存環境,促進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間接發揮社會管理的功能。
2、促進社會和諧
通過解決社會問題,提供具體服務,改善社會環境,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第二節 社會工作的發展
一、西方社會工作的產生
(一)西方社會工作產生的歷史背景
1、宗教改革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張揚
(1)基督理念:仁慈、博愛(行善積德、愛),社會工作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思想來源;
(2)人道主義(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助人活動的思想基礎。
2、資產階級工業革命及其引發的社會問題
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西歐主要國家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一方面促進了這些國家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日益加速的工業化、城市化也引發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并對這些國家的社會關系、社會結構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貧窮、饑餓、失業、墮落充斥著社會,迫使政府對這些問題作出反應。
3、制度背景
1601年,《伊莉莎白濟貧法》
意義:①指出政府對社會救助負有責任②確立了助人自助的觀念③規定要有專門人員從事濟貧救助活動,為社會工作職業化奠定了基礎。
(二)西方社會工作的產生
1、歐美國家出現的有組織的志愿性濟貧救困活動也為社會工作產生準備了條件。
18世紀中期的“友善訪問員”在實踐過程中積累了有關助人的知識和技巧。
2、美國在國內戰爭時期出現了一些給薪的社會服務工作者,社會服務成為一種職業,是社會工作者的前身。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美等國出現了許多民間的社會服務組織(慈善組織),這為社會工作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在這一過程中,英美國家的政府也制定社會政策,建立社會服務行政系統,促進了社會工作的發展。
二、西方社會工作的形成
(一)專業教育和培訓的發展
英美等國家的慈善組織于19世紀末開始關心對志愿人員和服務人員的訓練,改善社會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和培訓的發展和正規化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工作的形成。
1893年,英格蘭開設“慈善訓練”學校
1898年,美國紐約慈善學院對給薪的友善訪問員進行專業訓練,荷蘭成立阿姆斯特丹社會工作學院
1904年,紐約社會工作學院成立。
1910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開設社會工作課程。
(二)專業方法的確立
社會工作職業的形成經過了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的確定,并通過出版書籍、教育培訓等方式傳遞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助人模式、問題解決模式等方法和技巧的路徑。P15
個案工作:里士滿《貧困中的友善訪問》(1898)、《社會診斷》(1917)、《什么是社會個案工作》(1922)
小組工作: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
社區工作: 20世紀60年代
社會工作行政: 20世紀70年代
(三)專業組織的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美國家大量出現慈善組織會社,協調政府與民間各慈善組織的活動;而英美國家的睦鄰組織運動則從社區的角度為社會服務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此基礎上,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組織建立起來。
1918年,美國成立“美國義務社會工作者協會”
1919年,成立“美國學校社會工作者協會”
1955年,美國成立“全國社會工作人員協會”
三、社會工作的專業發展 P19
(一)專業的特征及社會工作的專業化
1957年,格林伍德在《專業的屬性》一書者指出,專業應該具有的特征:
1、系統的理論體系;
2、被社會廣泛認可;
3、活動具有專業權威;
4、職業內部有倫理守則;
5、職業群體形成了專業文化。
(二)西方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的重要特點 特點 主要內容
專業方法的
發展 專業方法是社會工作成熟和發展的重要標志,主要包括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行政和整合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目標模式的變化 從單純的“治療、救助”到“治療—預防’、“救助—發展”基本思路;從最初目標“救助窮人和弱者”到“助人自助”。
工作對象的
拓展 從生活極度困難的群體—有需要的人士、群體組織、社區—所有與人類生活相關的方面。
理論派別的
形成 社會工作屬于應用社會學科,社會工作理論體系包括:宏觀理論(社會哲學層次)、中觀理論(針對某一問題)、和微觀理論(實踐)。
(三)西方社會工作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點
西方社會工作主要經歷了產生、形成和專業發展三個階段。
1、產生階段的重要特點:民間力量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人員開始職業化、政府制定社會政策并建立社會行政系統;
2、形成階段的重要特點:專業教育和培訓的發展、專業方法的確定、專業組織的發展;
3、發展階段的重要特點:專業方法的發展、目標模式的變化、工作對象的拓展、理論派別的形成。
四、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P19)
(一)我國歷史上缺乏專業社會工作
雖然我國歷史上有豐富的社會福利思想,但在20世紀之前我國無專業社會工作。人們的需要和問題主要靠家庭、家族、親朋來解決。
(二)20世紀上半葉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發展
首先是傳教士在我國開辦社會服務,并在我國大學講授社會服務等課程,一些大學開始從事社會服務教學并從事社會服務實踐活動。1925年燕京大學成立社會學與社會服務系,是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重要標志;晏陽初的華北平民教育運動;一定專業性質的社會工作實踐。
(三)1949年以后的社會工作
出于對社會學、社會工作的錯誤理解,1952年政府決定在大學里取消社會學、社會工作學科和相關教育,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斷。國家進入計劃經濟時期,在城市普遍實行“單位體制”,并力圖通過正式組織的力量來解決人們遇到的生活方面的問題。在農村除了對“五保戶”的救助和救災,政府沒有其他的社會福利制度安排,農民基本上靠家庭和村集體來解決困難。這樣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行政性、非專業化社會工作”。
(四)改革開放與我國社會工作的恢復發展(P20)
1979年國家決定恢復社會學學科建設,社會工作課程作為應用社會學也在一些大學恢復起來。
1988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北京大學等部分高校試辦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在制度上開啟了社會工作專業的進程。
1991年7月5日 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成立。1994年,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成立。
(五)社會工作職業化與專業化(P21)
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對社會工作進行了制度建設。
我國社會工作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點
1、雖然我國歷史上有豐富的社會福利思想,但沒有專業意義上的社會工作。人們的需要和問題主要靠家庭、家族、親朋來解決;
2、20世紀上半葉社會工作在我國開始發展;
3、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行政性、非專業化社會工作”;
4、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工作的發展表現出政府積極探索、社會工作教育率先發展、行政性社會工作與專業社會工作同時并存的特點。
編輯推薦: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