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一)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經濟增長總是同數量擴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于定時期內由于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益的提高等而引起的商品和勞務總供給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僅是指一般的經濟增長,而且是指一個國家隨著經濟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社會、政治結構的變化,以及社會福利、文教衛生、群眾參與經濟及社會發展程度等在內的各種結構的協調與優化。經濟增長只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但它卻是其中最基本也是十于分重要的一部分。因為,經濟增長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手段和基礎,沒有經濟增長就不可能有經濟的發展。但是,有經濟增長并非一定就有經濟發展。
(二)經濟增長方式及其轉變
經濟增長方式是指資源的總體配置方式,即決定經濟增長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及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
從經營的角度看,經濟增長方式可以分為粗放型和集約型兩種類型。粗放型增長是指主要依靠資本、勞動等生產要素投入來增加產品數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集約型增長是指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增加產品數量和提高產品質量、推動經濟增長的方式。
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容和途徑為:第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建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步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造體制條件;第二,加速科技進步和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力爭到2010年使科技進步對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主,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0%以上;第三,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大力加強和提高第一產業,調整和充實第二產業,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第四,實施資源節約型發展戰略,廣泛采用節能、節材的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堅持能源開發與保護并舉,加強綜合利用;第五,通過完善國家產業政策,制定區域經濟政策,充分運用有關經濟杠桿,以及健全法制等途徑,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創造綜合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環境
(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
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在經濟發展中著關全局性\長遠性和根本性的決策體系,它包括一個相對較長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所要達到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階段和戰略對策等方面的決策。與一般的經濟計劃相比,經濟發展戰略有其全局性、長期性和根本性的特征。.
黨的十三次代表大會提出了我國經濟的戰略目標:到20世紀末,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
200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在科學總結、充分肯定了我國已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
根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2007年11月黨的十七大對我國經濟發展目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確提出了為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六個方面的新要求。
(四)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社會經濟和人的全面發展。"并強調了"五個統籌"的任務目標,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黨的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進行了集中概括。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發展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相關推薦: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