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備考2013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中大網校編輯根據最新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大綱特別整理了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科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歷年考試的重點,幫助大家提前掌握和復習環境影響評價師考試要點,以備迎接2013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
掌握分析生態影響型項目組成、布置和工程特點的基本方法
一般建設項目工程組成有主體工程、輔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和環保工程,還有臨時工程。一般應有完善的項目組成表,明確的占地、施工、技術標準等主要內容。項目組成中,一般主題工程和配套工程在設計文件中有,應注意選取與環境有關的內容。重要的是對輔助工程的內容進行詳細了解,必要時需通過類比調查確定工程組成的內容。輔助工程有:
(1)對外交通:
a水電工程的對外交通公路,大多需要新修或改擴建,需要了解其走向、占地類型、面積,框算土石方量,了解修筑方式。
b大型項目,對外交通單列項目進行評價,則按公路建設項目進行環評。
c項目環評前已經修建對外公路,則要作現狀調查,闡明對外交通公路的基本工程情況,并在環評中需要進行回顧性環境影響分析和采取補救性環保措施。
(2)施工道路
連接施工場地、營地,運送各種物料和土石方,都有施工道路問題。施工道路在大多數設計文件中不具體,要求環評深入調查分析。
a對于已設計施工道路的工程,具體說明其布線、修筑方法,主要關心是否影響敏感保護目標,是否注意了植被保護和水土流失防治,其棄土是否進入河道等;
b對于尚未設計施工道路或僅有一般設想的工程,需要明確選線原則,提出合理的修建原則與建議,尤其需要給出禁止線路占用的土地或地區。
(3)料場
包括土料場、石料場、砂石料場等施工建設的料場。需明確各種料場的點位、規模、采料作業時期及方法,尤其需要明確有無爆破等特殊施工方法。料場還有運輸方式和運輸道路問題,如皮帶運輸、汽車運輸等,根據運輸量和運輸方式,可估算出車流密度等數據,即源強。
(4)工業場地
工業場地布設,占地面積,主要作業內容等。一般應給出工業場地布置圖,說明各項作業的具體安排,使用的主要加工設備,如碎石設備、混凝土攪拌設備、瀝青攪拌設備及其采取的環保措施等。工業場地占用不同的位置和占用不同的土地,它的環境影響不同,因此,在選址合理性論證中,工業場地的選址是重要論證內容之一。
(5)施工營地
集中或單獨建設的施工營地需要納入工程分析中。與生活營地配套建設的供熱、供暖、供水、供電以及炊事、環衛設施,都需要一一說明。施工營地占地類型、面積,事后進行恢復的設計,是分析的重點。其中,都有環境合理性分析問題。
(6)棄土棄渣場
包括設置點位、每個場的棄土棄渣量。棄土棄渣方式,占地類型與數量,事后復墾或進行生態恢復的計劃等。棄土棄渣場的合理選址是環評重要內容之一,在工程分析中應該說明棄土棄渣場的坡度,徑流匯集情況等,以及擬采取的安全設計措施和防止水土流失措施等。
對于采礦和選礦工程,其棄土棄渣場尤其是尾礦庫是專門的設計內容,是一系列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工作的基礎上進行選擇的,環評中也應將尾礦庫作為專題進行工程分析與影響評價。
項目組成中的重點工程是指,工程規模較大,其影響范圍大或時間較長的工程;或是位于環境敏感區附近,雖然規模不大,但是環境影響較大的工程。環評應主要針對重點工程進行,以高速公路為例,重點工程主要是:
(1) 隧道:點位、長度、單洞或雙洞、土石方量、施工方式(有無施工平峒、出渣口及相應的施工道路等)、隧道棄渣利用方式與利用量、隧道棄渣點、棄渣方式、占地類型、占地面積、設計的棄渣場生態恢復措施等。
(2) 大橋、特大橋:橋位(或河流名稱)、長度、跨度(特別明確有無水中橋墩)、橋型、施工方式(有無單設的作業場地或施工營地)、施工作業期、材料來源,擬采取的環保措施等。
(3) 高填方路段:分布線位,高填方路段長度與填方高度、占地類型與面積、土石方來源或取土場設置,通道或涵洞設置,設計的邊坡穩定措施等。高填方路段必須論證環境可行性和合理性,有時需要給出替代方案。節約占地也主要從這樣的地段考慮,如濕地保護、基本農田保護也常發生于這樣的地段。
(4) 深挖方路段:分布線位,深挖方路段長度與最大挖深、占地類型與面積、棄方的利用(土石方平衡)、棄土場設置(點位、棄土量、占地類型與面積、邊坡穩定方案、設計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態恢復措施)等。深挖方路段也是進行環境合理性分析的重點,其可能的環境問題有水文隔斷、生物阻隔(溝壑式阻隔)、景觀美學影響、邊坡水土流失以及棄渣占地等問題,有時還有挖方導致的地質不穩定性問題,如滑坡等。
(5) 互通立交橋:橋位、橋型、占地類型與面積,土地權屬、土石方量及來源,主要連接通道等。立交橋占地面積大,經常設計在平整土地或坪壩之內,占據大量良田,因此是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的重點工程,必要時要尋求替代方案。
(6) 服務區:服務區位置、占地類型及面積,服務設施或功能設計,綠化方案等。環評中服務區的排污問題是主要評價內容。
(7) 取土場:位置,取土場面積(占地面積)、占地類型、取土方式、取土場復墾計劃等。大多數項目可研階段不明確取土場位置,環評可建議取土場設置原則,尤其需指出不宜設置取土場的地區,并對合理設置和使用取土場,事后恢復的方向提出建議。
(8) 棄土場:明確棄土方式,禁止隨挖隨棄的施工方式。
重點工程確定方法:
(1) 根據可研設計文件結合現場踏勘
(2) 通過類比調查并核查設計文件
(3) 通過投資分項分析
(4) 從環境敏感性調查入手反推工程,類似于環境影響識別
熟悉分析生態影響型項目施工期、運營期主要生態影響的技術方法
施工方案的介紹應注意特殊性的問題。如可能影響環境敏感區的施工區域施工方案的分析,也必須注意一些非規范性問題的分析,例如施工道路的設計,施工營地的設置等。施工方案在不同的地區應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草原地帶施工,機動車通行道路的規范化是最重要的。
運營期的運營方式需要很好說明。例如水電站的調峰運行情況,礦業的采掘情況等。這種分析除重視主要問題(或主要工程活動)的分析說明外,還需要關注特殊性問題,尤其是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特別敏感的工程活動內容。例如,旅游有季節性高峰問題,對于高峰的工程設計和應急措施應明確。
熟悉高空氣象資料(風廓線、溫廓線、混合層高度)調查分析方法
1、風廓線:
風廓線即風速隨高度的變化曲線,以研究大氣邊界層內的風速規律。調查方法:測出距地面1.5km高度以下的風速、風向隨高度的變化關系,并按照大氣穩定度分類,給出其數學表達式。一般情況下建議采用冪律,即
u2/u1=(z2/z1)p
u2-距地面z2處10min的平均風速,m/s;
u1-距地面z1處10min的平均風速,m/s;
p-風速高度指數,是一個與大氣穩定度和地形條件有關的參數,查表獲得。
2、溫廓線:
溫廓線反映溫度隨高度的變化影響熱力湍流擴散的能力。大氣環評中需要對探空資料做溫廓線分析,分析逆溫層出現的時間、頻率、平均高度范圍和強度。
3、混合層高度:
把高空探空資料中各層的氣溫和高度,按縱橫坐標在直角平面坐標紙上繪圖(標準層可直接使用探空數據,特性層應利用氣壓、氣溫和絕對溫度等參數換算出高度和氣溫的關系),再與以干絕熱遞減率 d為斜率的直線比較,當探空曲線斜率 < d時,大氣為穩定狀態, > d和 = d時,大氣分別為不穩定和中性狀態。混合層高度即從地面算起至第一層穩定層底的高度。任一時間的地面溫度和 d繪制的直線與北京時間07時探險空曲線的交點(或切點)可作為該時間的混合層高度。日最高地面溫度和 d繪制的直線與北京時間07時探空曲線的交點(或切點)即日混合層度。計算時可取 d =0.0098℃/m 。
相關文章:
更多關注: 2013年環境影響評價師考試時間 成績查詢 考試培訓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