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備考2014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中大網校編輯特別整理了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科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歷年考試的重點,以備迎接2014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
生態影響型項目工程分析
一、導則的基本要求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影響》(HJ 19-2011)對生態影響型建設項目 的工程分析有如下明確的要求。
工程分析時段應涵蓋勘察期、施工期、運營期和退役期,以施工期和運營期 為調查分析的重點。
工程分析內容應包括:項目所處的地理位置、工程的規劃依據和規劃環評依 據、工程類型、項目組成、占地規模、總平面及現場布置、施工方式、施工時序、運行方式、替代方案、工程總投資與環保投資、設計方案中的生態保護措施等。
根據評價項目自身特點、區域的生態特點以及評價項目與影響區域生態系統 的相互關系,確定工程分析的重點,分析生態影響的源及其強度。主要內容應包括:
(1) 可能產生重大生態影響的工程行為;
(2) 與特殊生態敏感區和重要生態敏感區有關的工程行為;
(3) 可能產生間接、累積生態影響的工程行為;
(4) 可能造成重大資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為。
二、工程分析時段
導則明確要求,工程分析時段應涵蓋勘察期、施工期、運營期和退役期,即 應全過程分析,其中以施工期和運營期為調查分析的重點。在實際工作中,針對各類生態影響型建設項目的影響性質和所處的區域環境特點的差異,其關注的工程行 為和重要生態影響會有所側重,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問題需要關注和解決。
勘察設計期一般不晚于環評階段結束,主要包括初勘、選址選線和工程可行 性(預)研究報告。初勘和選址選線工作在進入環評階段前已完成,其主要成果在工程可行性(預)研究報告會有體現;而工程可行性(預)研究報告與環評是一個 互動階段,環評以工程可行性(預)研究報告為基礎,評價過程中發現初勘、選址 選線和相關工程設計中存在環境影響問題應提出調整或修改建議,工程可行性(預) 研究報告據此進行修改或調整,最終形成科學的工程可行性(預)研究報告與環評報告。
施工期時間跨度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對生態影響來說,施工期和運營期
的影響同等重要且各具特點,施工期產生的直接生態影響一般屬臨時性質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其產生的間接影響可能是永久性的。在實際工程中,施工期生態影響注重直接影響的同時,也不應忽略可能造成的間接影響。施工期是生態影響評價必 須重點關注的時段。
運營期一般比施工期長得多,在工程可行性(預)研究報告中會有明確的期限要求。由于時間跨度長,該時期的生態和污染影響可能會造成區域性的環境問題, 如水庫蓄水會使周邊區域地下水位抬升,進而可能造成區域土壤鹽漬化甚至沼澤化、井工釆礦時大量疏干排水可能導致地表沉降和地面植被生長不良甚至荒漠化。 運營期是環評必須重點關注的時段。
退役期不僅包括主體工程的退役,也涉及主要設備和相關配套工程的退役。如礦井(區)閉礦、渣場封閉、設備報廢更新等,也可能存在環境影響問題需要解決。
相關文章:
更多關注: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報考指南 環評影響評價師教材 考試培訓 環評師報名時間
(責任編輯: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