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備考2014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中大網校編輯特別整理了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科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歷年考試的重點,以備迎接2014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考試。
湖泊、水庫水質取樣
取樣位置的布設原則、方法和數目。
在湖泊、水庫中布設取樣位置時,應盡量覆蓋推薦的整個調查范圍,并且能切 實反映湖泊、水庫的水質和水文特點(如進水區、出水區、深水區、淺水區、岸邊 區等)。可釆用以建設項目的排放口為中心,向周圍輻射的布設采樣位置,每個取 樣位置的間隔可參考下列數字。
①大、中型湖泊、水庫。當建設項目污水排放量<50000 m3/d時:一級評價 每1?2.5 km2布設一個取樣位置;二級評價每1.5?3.5 km2布設一個取樣位置;三 級評價每2?4 km2布設一個取樣位置。
當建設項目污水排放量>50 000 m3/d時:一級評價每3?6 km2布設一個取樣 位置;二、三級評價每4?7 km2布設一個取樣位置。
②小型湖泊、水庫。當建設項目污水排放量<50000 m3/d時:一級評價每0.5?
5 km2布設一個取樣位置;二、三級評價每1?2 km2布設一個取樣位置。
當建設項目污水排放量>50 000 m3/d時:各級評價每0.5?1.5 km2布設一個取 樣位置。
取樣位置上取樣點的布設。
大、中型湖泊、水庫,當平均水深<10 m時,取樣點設在水面下0.5 m處,但 此點距底不應<0.5 m。當平均水深>10m時,首先要根據現有資料查明此湖泊(水 庫)有無溫度分層現象,如無資料可供利用,應先測水溫。在取樣位置水面以 下0.5 m處測水溫,以下每隔2 m水深測一個水溫值,如發現兩點間溫度變化較大 時,應在這兩點間酌量加測幾點的水溫,目的是找到斜溫層。找到斜溫層后,在水 面下0.5 m及斜溫層以下,距底0.5 m以上處各取一個水樣。小型湖泊、水庫,當 平均水深<10 m時,在水面下0.5 m并距底不小于0.5 m處設一取樣點;當平均水 深>10 m時,在水面下0.5 m處和水深10 m并距底不小于0.5 m處各設一取樣點。
取樣方式。
對于小型湖泊、水庫,水深< 10 m時,每個取樣位置取一個水樣;如水深 彡10m時,則一般只取一個混合樣,在上下層水質差別較大時,可不進行混合。 大、中型湖泊、水庫,各取樣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樣均不混合。
湖泊、水庫取樣次數。
①在所規定的不同規模湖泊(水庫)、不同評價等級的調查時期中(表3-16), 每期調查一次,每次調查3?4天,至少有一天對所有己選定的水質參數取樣分析, 其他天數根據預測需要,配合水文測量對擬預測的水質參數取樣。
②表層溶解氧和水溫每隔6h測一次,并在調查期內適當檢測藻類。
水質調查取樣需注意的特殊情況
(1)對設有閘壩受人工控制的河流,其流動狀況,在排洪時期為河流流動;用 水時期,如用水量大則類似河流,用水量小則類似狹長形水庫;在蓄水期也類似狹 長形水庫。這種河流的取樣斷面、取樣位置、取樣點的布設及水質調查的取樣次數 等可參考前述河流、水庫部分的取樣原則酌情處理。
(2)在我國的一些河網地區,河水流向、流量經常變化,水流狀態復雜,特別 是受潮汐影響的河網,情況更為復雜。遇到這類河網,應按各河段的長度比例布設 水質采樣、水文測量斷面。至于水質監測項目、取樣次數、斷面上取樣垂線的布設 可參照前述河流、河口的有關內容。調查時應注意水質、流向、流量隨時間的變化。
水樣的釆集、保存和分析
河流、湖泊、水庫水樣保存、分析的原則與方法按《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 3838—2002)。標準中未說明者暫先參考《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
河口水樣保存、分析的原則與方法依水樣的鹽度而不同。對水樣鹽度<3%。 者,采用河流、湖泊、水庫的原則與方法;水樣鹽度>3%。者,按海灣原則與方法 執行。
現有水質資料的搜集、整理
現有水質資料主要從當地水質監測部門搜集。搜集的對象是有關水質監測報 表、環境質量報告書及建于附近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等技術文件中的水質 資料。按照時間、地點和分析項目排列整理,收集所需資料,并盡量找出其中各水 質參數間的關系及水質變化趨勢,同時與收集到的同期的水文資料一起,分析地面 水環境各類污染物的凈化能力。
相關文章:
更多關注: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報考指南 環評影響評價師教材 考試培訓 環評師報名時間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