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項目污染源強分析:
1.產污環節分析
對于大項目一般用裝置流程圖的方式說明生產過程(中小項目一般用方塊流程圖表示),同時在工藝流程中表明污染物的產生位置和污染物的種類,需要時列出主要化學反應和副反應式。為用形象流程圖說明某化肥廠的生產過程,同時也在工藝流程中表明污染物的產生位置和污染物的類型。
2.污染源源強分析與核算
(1)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物源強核算。
污染源分布和污染物類型及排放量是各專題評價的基礎資料,必須按建設過程、運營過程兩個時期,詳細核算和統計,根據項目評價需要,一些項目還應對服務期滿后(退役期)影響源強進行核算,力求完善。因此,對于污染源分布應根據已經繪制的污染流程圖,并按排放點,標明污染物排放部位,然后列表逐點統計各種污染物的排放強度、濃度及數量,對于最終排入環境的污染物,確定其是否達標排放,達標排放必須以項目的最大負荷核算。比如燃煤鍋爐二氧化硫、煙塵排放量,必須要以鍋爐最大產汽量時所耗的燃煤量為基礎進行核算。
對于廢氣可按點源、面源、線源進行核算,說明源強、排放方式和排放高度及存在的有關問題。廢水應說明種類、成分、濃度、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對廢物進行分類,廢液應說明種類、成分、濃度、是否屬于危險廢物、處置方式和去向等有關問題;廢渣應說明有害成分、溶出物濃度、是否屬于危險廢物、數量、處理和處置方式和貯存方法。噪聲和放射性應列表說明源強、劑量及分布。
統計方法應以車間或工段為核算單元,對于泄漏和放散量部分,原則上要求實測,實測有困難時,可以利用年均消耗定額的數據進行物料平衡推算。
(2)技改擴建項目污染物源強。
在統計污染物排放量的過程中,應算清新老污染源“三本賬”,即技改擴建前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擴建項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擴建完成后(包括“以新帶老”削減量)污染物排放量,其相互的關系可表示為:
技改擴建前排放量一“以新帶老”削減量+技改擴建項目排放量=技改擴建完成后排放量。
(3)通過物料平衡計算污染源強。
依據質量守恒定律,投入的原材料和輔助材料的總量等于產出的產品和副產物以及產生污染物的總量。通過物料平衡,可以核算產品和副產品的產量,并計算出污染物的源強。物料平衡的種類很多,有以全廠物料的總進出為基準的物料衡算,也有針對具體的裝置或工藝進行的物料平衡,比如在合成氨廠中,針對氨進行的物料平衡,稱為氨平衡。在環境影響評價中,必須根據不同行業的具體特點,選擇若干有代表性的物料,主要是針對有毒有害的物料,進行物料衡算。
(4)水平衡。
水作為工業生產中的原料和載體,在任一用水單元內都存在著水量的平衡關系,也同樣可以依據質量守恒定律,進行質量平衡計算,這就是水平衡。根據CJ19—87規定,工業用水量和排水量的關系見下圖,水平衡式見下式:
Q+A=H+P+L
(5)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建議指標。
在核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礎上,按國家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提出工程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建議指標,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建議指標應包括國家規定的指標和項目的特征污染物,其單位為每年排放多少噸。提出的工程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建議指標必須滿足以下要求:
①滿足達標排放的要求;
②符合相關環保要求(如特殊控制的區域與河段);
③技術上可行。
3.無組織排放源的統計
無組織排放是沒有排氣筒或排氣筒高度低于15m排放源排放的污染物,表現在生產工藝過程中具有彌散型的污染物的無組織排放以及設備、管道和管件的跑冒滴漏,在空氣中的蒸發、逸散引起的無組織排放。其確定方法主要有三種:
(1)物料衡算法。通過全廠物料的投入產出分析,核算無組織排放量。
(2)類比法與工藝相同,使用原料相似的同類工廠進行類比,在此基礎上,核算本廠無組織排放量。
(3)反推法。通過對同類工廠,正常生產時無組織監控點進行現場監測,利用面源擴散模式反推,以此確定工廠無組織排放量。
4.非正常排污的源強統計與分析
非正常排污包括開、停車、檢修和其他非正常工況排污兩部分。
(1)正常開、停車或部分設備檢修時排放的污染物屬非正常排放。
(2)其他非正常工況排污是指工藝設備或環保設施達不到設計規定指標的超額排污,因為這種排污代表長期運行的排污水平,所以在非正常排污評價中,應以此作為源強。非正常工況排污還包括設備檢修、開車停車、試驗性生產等。此類異常排污分析都應重點說明異常情況的原因和處置方法。
5.清潔生產水平分析
清潔生產是一種新的污染防止戰略。項目實施清潔生產,可以減輕項目末端處理的負擔,提高項目建設的環境可行性,國家已經對部分行業公布了清潔生產指標基礎數據,如煉油、造紙、電鍍、焦化等,在建設項目的清潔生產水平分析中,應以這些基礎數據與建設項目相應的指標比較,以此衡量建設項目的清潔生產水平。對于沒有基礎數據可借鑒的建設項目,重點比較建設項目與國內外同類型項目按單位產品或萬元產值的物耗、能耗、水耗和排放水平,并論述其差距。有關清潔生產分析指標確定和工作內容見第十一章。
6.環保措施方案分析
(1)分析建設項目可研階段環保措施方案的技術經濟可行性。根據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物特點,充分調查同類企業的現有環保處理方案的經濟技術運行指標,分析建設項目可研階段所采用的環保設施的經濟技術的可行性。環保措施方案技術可行,經濟指標不可行,方案不一定可行;只有技術可行,經濟指標可行,方案才可行,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意見。
(2)分析項目采用污染處理工藝,排放污染物達標的可靠性。根據現有的同類環保設施的運行技術經濟指標,結合建設項目排放污染物的基本特點,和所采用污染防治措施的合理性,分析建設項目環保設施運行,確保污染物排放達標的可靠性,并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意見。
(3)分析環保設施投資構成及其在總投資中占有的比例。匯總建設項目環保設施的各項投資,分析其投資結構,并計算環保投資在總投資中所占的比例。環保投資一覽表可按教材表2.7給出,該表是指導建設項目環保工程竣工驗收的重要參照依據。
對于技改擴建項目,環保設施投資一覽表中還應包括“以新帶老”的環保投資內容。
(4)依托設施的可行性分析。隨著經濟的發展,依托設施已經成為區域環境污染防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所排廢水,經過簡單處理后排入區域或城市污水處理廠進一步處理或排放的項目,除了對其所采用的污染防治技術的可靠性、可行性進行分析評價外,還應對接納排水的污水處理廠的工藝合理性進行分析,其處理工藝是否與項目排水的水質相容;對于可以進一步利用的廢氣,要結合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特點,分析其集中收集,凈化,利用的可行性;對于固體廢物,則要根據項目所在地的環境,社會經濟特點,分析綜合利用的可能性;對于危險廢物,則要分析能否得到妥善的處置。
7.總圖布置方案與外環境關系分析
(1)分析廠區與周圍的保護目標之間所定衛生防護距離和安全防護距離的保證性。參考國家的有關衛生防護距離規范,分析廠區與周圍的保護目標之間所定防護距離的可靠性,合理布置建設項目的各構筑物及生產設施,給出總圖布置方案與外環境關系圖。
圖中應標明:
①保護目標與建設項目的方位關系,
②保護目標與建設項目的距離,
③保護目標(如學校、醫院、集中居住區等)的內容與性質。
(2)根據氣象、水文等自然條件分析工廠和車間布置的合理性。在充分掌握項目建設地點的氣象、水文和地質資料的條件下,認真考慮這些因素對污染物的污染特性的影響,盡可能有良好的氣象、水文和地質等自然條件,減少不利因素,合理布置工廠和車間。
(3)分析對周圍環境敏感點處置措施的可行性。分析項目所產生的污染物的特點及其污染特征,結合現有的有關資料,確定建設項目對附近環境敏感點的影響程度,在此基礎上切實可行的處置措施(如搬遷、防護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