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染源
鉤體的宿主非常廣泛。家畜如豬、犬、牛、羊、馬等。野生動物如鼠、狼、兔、蛇、蛙等均可成為傳染源。但主要傳染源為鼠類、豬和犬。鉤體在動物的腎臟內生長繁殖,菌隨尿排出,污染水及土壤。帶菌期豬排菌可達1年;鼠、犬排菌可長達數月至數年。
人尿為酸性,不適宜鉤體生存,故作為傳染源的意義不大。
(二)傳播途徑
主要間接接觸傳播。人們在下田割稻、接觸生活用水、抗洪、泅渡、開荒生產、飼養家畜、宰割病畜及坑道井下作業接觸被污染的疫水或土壤均可受到感染;病原體通過破損的皮膚或粘膜侵入體內而受染;患鉤體病的孕婦可經胎盤傳給胎兒;進食被鉤體污染的食物,可經消化道感染。實驗室操作、處理含菌物或感染動物也有受染可能。
(三)人群易感性
人們對鉤體病普遍易感。非疫區居民進入疫區,尤易受梁。病后對同型鉤體產生特異免疫,但對其他型鉤體仍可感染。鉤體以體液免疫為主,型特異性抗體可保持多年。
(四)流行特征
1.流行形式主要為稻田型、洪水型及雨水型。我國南方各省以稻田型為主,主要傳染源是鼠類,以黑線姬鼠為主。北方各省呈洪水型暴發流行;平原低洼地也可呈雨水型,主要傳染源為豬。當南方各省發生洪水暴發流行時,豬也是主要傳染源。
2.發病季節稻田型主要集中于夏季之交水稻收割期間,以7~9月份為高峰。在雙季稻區有兩個高峰。洪水型發病高峰與洪水高峰一致,常在6~9月。
3.發病年齡青壯年發病多。20~40歲組占病例總數40%左右。疫區兒童常下河洗澡、嬉水、亦易感染。性別與職業的發病情況常取決于與傳染源及疫水接觸的頻度。農民、漁民發病率較高,畜牧業及屠宰工人常與病畜接觸,亦易發病。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