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民日報社記者訪問了北京大學兩代“村官”吳奇修和陳麗娟。
記者:大學生去基層是否會荒廢以前的專業?大學所學的知識,如何轉化到基層工作中?
吳奇修:我認為大學生在學校中學習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論和思維能力,是以后繼續學習、工作的基礎。在基層工作,關鍵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把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工作實踐,同時在生動豐富的實踐中不斷學習。社會是一所多姿多彩的大學,可以學習到更多的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大學生在基層要向農民群眾和基層干部學習。把積極進取同科學求實態度結合起來,既開拓進取又量力而行,既努力奮斗又不急于求成。
陳麗娟:不可否認,有些專業比如涉農、法律等對工作有幫助,但是農村工作的綜合性和復雜性更多的是對基層工作者綜合素質的要求。我認為當“村官”最重要的是自我調節能力和責任感,專業和學歷都不是最重要的。大學的教育在專業知識的培養之外更多的是對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的培養,比如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無論什么專業,只要踏實肯干,在基層工作中總會找到適合的結合點。
記者:現階段,一批批大學生趕赴農村。其中比較讓人發憷的,可能是怎樣和農民打交道。你們有什么好建議嗎?
陳麗娟:我以前是一個典型的從學校到學校的充滿書生氣的“讀書人”。到了基層后,才發現以前很多想法都太過理想化。在基層,我學會了和人平等地交流,學會了換位思考,所以就變得比以前寬容、穩重。我覺得,這是我這3年“村官”工作最大的收獲和經驗。
吳奇修:和農民打交道,首先要帶著一顆真心、抱著一種誠意。我從心底里看得起農民,理解他們、尊重他們、相信他們、依靠他們。那段艱難而充實的經歷,為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豐富營養,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群眾。
記者:能給大學生或者現在的大學生“村官”計劃一些建議嗎?
吳奇修:為解決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各級黨委政府和高校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實質性措施。這些措施的含金量都是比較高的,所以現在大學生下基層有很多有利的條件。但大學生仍需要做很多準備:一是學習、工作的條件差得多;二是經濟上的待遇低得多;三是心理上、社會上、輿論上的壓力大得多。
陳麗娟:我認為大學生下基層,首先要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基層工作對于現代大學生來說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艱苦,精神生活的欠缺也需要自己來調整和克服。大學生應該把握機會,注意彌補自身不足,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這些對于個人成長還是相當有利的。而在政策上,應該注意“村官”政策的長期性和銜接性,不能把大學生到基層任職簡單當做緩解就業壓力的方法,應該從建設新農村、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角度制定相關政策。
吳奇修:總的來說,現在的政策確實做到了“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動”,很多人性化的設計免除了大學生的后顧之憂。我希望有更多的大學生能夠自覺自愿地到基層去。每一個大學生“村官”都應該珍惜機會,一方面要相信去了以后會改變農村的面貌,也會鍛煉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另一方面,我想政策上可以更加細化,比如制訂培訓計劃,幫助大學生度過緩沖期。當代大學生具有現代知識和思維,我希望他們在選擇就業、追求理想、實現價值的過程中,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
5.大學畢業那年,正趕上村里打井。雖然擔任村支書的父親一次次地動員人們,但這件惠及子孫的事卻得不到老百姓的理解,有人甚至冷言相向,連幫著父親忙前忙后的殷曉霞也經常被鄉親們質疑的眼神所籠罩,因為這里祖祖輩輩就沒有打出過水來。最終村里人從質疑到信服,喝上了自來水,她也真正地了解到了農村工作的艱難和復雜。
“剛來村里的時候,不知道怎樣和村民們走近。感覺自己一個女孩子家,能做成啥。”說起最初感覺,殷曉霞說自己當時很是困惑。不過,隨著時間長了,與村民接觸多了,尤其是在街道改造、奧運安保等方面,殷曉霞干得很賣力,讓不少村民開始重新認識這個“黃毛丫頭”。
一次,村里的小兩口鬧別扭,女方哭著跑了,殷曉霞就和村干部一起到處尋找,終于在村外的樹林子里找到了獨自哭泣的小媳婦。擔心小媳婦一下消不了氣,殷曉霞就讓她和自己住在了村委會。那一夜,殷曉霞勸導了半夜,她的“博”學讓小媳婦佩服不已,氣也消了不少。第二天,她又找了男方,給他講法律、講道理,直到讓這對小夫妻握手言和。在日常走訪中,殷曉霞了解到村里有幾個養牛戶,由于一段時間奶牛鬧病,牛奶不好賣,他們連飼料錢也掙不回來。殷曉霞也暗中替他們著急。于是便通過網絡查詢資料,還專門請自己學獸醫專業的同學到村里給牛看病,給養牛戶講課,并上網下載資料,打印成冊子,給奶農們學習使用。甚至,她還帶著奶農到縣城小區門口蹲點賣奶來挽回損失。
“剛來的時候,村務公開、鎮領導換屆選舉、農村普查工作、信息報送等工作對于我來說都很陌生,一年下來,這些工作已經都很熟練了。”殷曉霞說,一年的鍛煉下來,自己真的收獲了很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