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不斷蔓延,影響越來越深。為拉動經濟增長,繼中央政府出臺4萬億元投資計劃后,各地政府也相繼出招。然而,在一些地方旨在保增長、擴內需的措施中,有一種跡象值得警覺,那就是地方保護主義在悄然抬頭。
截至目前,在一些省份促進經濟增長的方案中,不約而同、或明或暗都含有將本地產品與外來產品區別對待、優先促銷本地產品的內容,有的方案載明“鼓勵在基礎設施建設中使用本地企業生產的設備和建材”,有的規定政府采購“在同等條件下,原則上優先購買本地產品”,有的則在“家電下鄉”中對購買本地產品給予特別優惠或補貼……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對當地產品的這種“鼓勵”和“優先”,使得這些地方政府的救市措施,蒙上了地方保護主義的色彩。應該承認,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其“現實”的合理性。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市場需求總體由旺轉淡,不少產品出現滯銷積壓,企業紛紛減產甚至停產,經營陷入困境。在一些地方領導看來,本地企業事關GDP、稅收和就業,率先幫扶其渡過難關,在救市中給他們“開小灶”、“吃偏飯”理所當然。正是出于這樣的指導思想,一些地方將“救市”片面等同于“護市”,將共克時艱的“共濟”變成了以鄰為壑。由于金融危機中這種地方保護主義救市之舉容易贏得人們的“理解”,銷蝕了對其破壞性和危害性的認識。
地方政府“本位主義”的救市之舉,最直接的危害是損害市場公平,破壞平等競爭。面對金融危機,政府有救市之責,但任何救市之舉,都應該符合政府的角色定位,尊重市場“游戲規則”,不能由“裁判員”變成“運動員”,借“有形之手”鼓勵不平等競爭,幫助本地企業擊敗外來企業,幫助本地產品排擠外來產品。試想,甲地政府為了保護汽車企業,指定“領地”的出租車行業使用當地汽車;乙地政府為了不讓電腦廠家虧本,下令“轄區”的政府采購限于當地品牌,各地企業都躲在各自政府的羽翼下,將市場變成了支離破碎、互相割據的“山頭”,救市變成各個地方的“自給自足”,在這種市場格局下,擴大內需的預期豈不成為一句空話?
“本位主義”的救市之舉,極大地削弱市場競爭性,降低企業的競爭能力。當地企業憑借政府營造的市場不平等競爭,生產可能暫時復蘇,銷售出現短期增長,但實際上這只是得一時之利,貽長遠之害。由于受到特殊的保護,企業坐享其成,將失去應對金融危機挑戰、積極開拓市場的勇氣,同時也將失去創新的沖動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積極性。那些優秀企業、優秀產品的市場空間則被壓縮,而一些落后企業借助政府對外來產品設置的準入“門檻”,重新在市場中分到了一杯羹,出現優不勝、劣不汰的局面。
“本位主義”的救市之舉,還剝奪了人們自主選擇商品和服務的權利,構成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侵害。救市重點在企業,關鍵看市場,擴大內需的一個前提就是看能否有效拉動消費。地方保護主義對商品自由流通的限制,使得消費者“品種別無選擇、消費成本增加”,救市期望起到的拉動消費效果將大打折扣。
“本位主義”的救市之舉,也不利于增強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和合力。這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被形容為金融海嘯,其影響既不限于一時,也不限于一地。要成功抵御這樣一場異乎尋常、影響深遠的危機,必須眾志成城,通力合作,才能渡過難關。如果救市只為“自?!?,互相封鎖,設立壁壘,割據市場,不僅不能全身遠害,相反會加劇危機的蔓延。
采取什么樣的救市舉措,決定權在各地政府,而檢驗舉措有無效果,關鍵看其能否激發企業的活力,促進市場自由流通。一個廣闊而統一的市場是擴大內需的重要依托。一方面,各地政府在救市中,對各行各業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要心中有數,急企業之所急,想方設法排憂解難,從調整優化結構著手,從減輕企業負擔著力,幫助企業“強身健體”,提高素質,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對于企業來說,要自覺摒棄依賴政府賜予“壟斷市場”的念頭,苦練內功,加快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和機制創新,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增強開拓市場能力。
地方保護主義,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背道而馳。由于目前政府職能轉變尚未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對于自身的“角色定位”認識模糊,地方保護主義現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對于金融危機救市中地方保護主義的“還魂”,要分外警惕,要加強對各地政府救市行為的監督,防止出現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政府采購法等法律的舉動;地方政府更要認識到,盡管救市峻急,但任何置市場經濟運行規則于不顧,以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為代價,妨礙培育統一市場的做法都是歧路一條。
——《半月談》2009年第4期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