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2014/1/26 16:41:00 來源:中大網校
點擊關注微信:
2009年下半年重慶市
公務員錄用考試序幕已經拉開,廣大考生正在進行緊張的備考。在此關鍵時刻,通過對歷年重慶市
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的研究歸納、總結了十大熱點問題供廣大考試備考參考。
本篇為民生問題相關資料。
一、深入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努力在解決民生問題上取得新成效
2007年以來,重慶民政工作在民政部的有力指導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解決民生的有關政策,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以保障民生為第一要務,積極進取,開拓創新,民政事業扎實推進,在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取得了新的進展,在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維護穩定上取得了新成績。
(一)圍繞民生保障,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
1.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在改革中得到完善。在民政部的直接指導下,重慶市民政局積極進行試點,形成了“建立日常醫療救助、大病醫療救助和臨時醫療救助相結合,醫療救助和醫療保險相銜接,政府救助與社會互助相聯動的城鄉醫療救助模式”,報請市政府下發了《關于全面建立和改革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的意見》(渝府發〔2007〕75號),并注意將試點經驗向面上推廣。
2007年1~9月,全市共救助城鄉困難群眾170.23萬人次(資助參加新農合126.93萬人次,日常醫療救助33.72萬人次,大病和臨時醫療救助9.58萬人次),救助人次是2006年同期的5.6倍;支出救助資金1.34億元,是2006年同期的4.3倍,醫療救助在緩解困難群眾“看病難”問題上的積極作用得到充分顯現。實踐證明,由民政牽頭的醫療救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已經成為醫療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2.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了城鄉全覆蓋。按照重慶市政府工作部署,重慶市民政局組織各區縣扎實推進農村低保建制工作。為加大指導力度,重慶市局組織由局領導分別帶隊的11個工作組,深入22個區縣開展調研和督查,并兩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2007年4月底,全市農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截至目前,全市共審批低保對象70.18萬人,發放低保金1.48 億元。同時,鞏固城市低保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調整完善了城市低保資金市級補助方式,按照“總量控制、三年平均、節余留存、調標適補”的市級城市低保資金補助原則,將城市低保資金分級負擔方式由過去按比例分級負擔改為定額包干,進一步明確區縣政府責任,調動區縣加強低保管理的積極性。
3.救災減災工作在創新中扎實推進。2007年以來,重慶市先后遭受干旱、風雹、雷擊、洪澇、地質滑坡等多種嚴重自然災害襲擊,尤其是“7•17”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給全市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失。重慶市的災情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胡錦濤總書記親臨視察,并要求“盡快恢復生產,重建美好家園”;民政部給予了有力指導和支持,共對重慶市啟動了一次三級響應和四次四級響應。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民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救災工作順利推進。重慶市民政局在工作中,堅持救災與減災相結合,通過倒房重建積極推進減災安居工程。1~10月,全市災民倒房需恢復重建的共有4.17萬戶、12.26萬間。重慶市民政局堅持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進集中建房,全市34個區縣共規劃建設災民倒房重建集中點238個、4250戶。為切實做好倒房重建工作,重慶市民政局還報請重慶市政府下發了《重慶市災民倒房重建工作方案》。在工作推進中,認真落實“災民倒房恢復重建八步流程”,堅持民主管理,充分尊重
災民意愿,突出災民主體地位,實行災民“三定權”(設計圖紙、建房方式、施工隊伍由災民自己定)、“四監督”(規劃選址、工程質量、工程進度、資金使用接受災民監督);堅持根據困難程度合理確定救助金額,防止平均分配。截止目前,全市倒房重建已完成重建任務量的78%,武隆、黔江等區縣已全面完成。
(二)注重制度建設,運用政策解決民生問題取得新進展
1.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支撐體系基本形成。爭取重慶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慈善工作的意見》(渝府發〔2007〕15號),協調財政、
稅務等相關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強公益救濟性捐贈接收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為突破慈善事業發展“瓶頸”創造了條件。這些政策措施的出臺,推動有愛心、有實力的單位和個人積極進行捐贈。2007年以來,全市新建立各種基金近5000萬元;1~10月,全市共計接收社會捐款2.1億元。尤其是規定,凡是享受減免稅的捐贈單位,必須使用由民政統一發放和管理的票據,為民政部門全面掌握慈善捐贈情況、加強對慈善事業發展的統籌創造了條件。
2.城鄉退役士兵一體化培訓安置工作邁出實質性步伐。重慶市政府常務會議進行了專題研究,根據會議精神,重慶市民政局聯合重慶市教委、財政等部門,研究出臺了《關于做好資助退役士兵就讀中等職業學校工作的通知》,明確從2006年起,對全市城鄉退役士兵(每年約1.5萬人)免費進行中職培訓,為提升退役士兵就業能力創造了條件,搭建了就業平臺,拓寬了退役士兵就業安置渠道。截止2007年9月底,報名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退役士兵5000余人,經重慶市教委審核并納入財政計劃專項經費資助的2668人,其中農村退役士兵2348人,城鎮退役士兵320人。目前,重慶市民政局正在進一步研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推動建立城鄉一體的培訓安置體系。
3.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政策保障得到加強。重慶市民政局報請市政府出臺了大齡孤兒分類安置政策,長期以來沒有明確的大齡孤兒安置、住房、戶口遷移等問題得到解決,為推動孤兒回歸社會提供了有效渠道。尤其是聯合相關部門制定出臺了《關于做好資助國辦福利機構大齡孤兒就讀中等職業學校工作的通知》,目前已有54名國辦福利機構中的孤殘兒童,通過資助就讀中等職業學校。重慶市民政局還針對部分城區惡意乞討帶來的社會問題,研究起草了《關于加強城市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見》,報請重慶市政府審定。
(三)突出民政為民,為民服務平臺建設取得新成效
1.鄉鎮民政辦公室建設深入推進。2007年重慶市民政局著力抓了鄉鎮民政辦的“三建設”。抓素質建設,重慶市民政局分3期對300多名民政辦主任進行了集中培訓;區縣也積極組織對鄉鎮民政干部的培訓,萬州區、秀山縣等地還組織鄉鎮民政干部到民政部培訓中心接受培訓,有效地提升了他們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技能。抓制度建設,指導鄉鎮民政辦公室建立了分門別類、規范有序的民政工作臺帳,建立了民政辦工作
職責、民政工作人員守則、工作人員
崗位職責、民政業務辦事流程、為民服務代辦承諾制等工作制度,并實行制度上墻、座牌上桌、掛牌上崗,鄉鎮民政干部第一次有了業務分工和
職責劃分,做到了定崗定職、按崗履職、照章辦事。抓設施建設,重慶市民政局對每個鄉鎮民政辦公室補助1萬元,并要求區縣、鄉鎮相應配套,有效改善了民政辦辦公條件,全市鄉鎮民政辦公室普遍實現了“七有”,即有吊牌、有印章、有兩間以上的辦公室、有每人一套辦公桌椅、有一臺電腦、有一部攝像機或照相機、有一部專用電話。
2.稻草援助中心建設全面推開。2007年,重慶市民政局總結試點探索的成功經驗,在全市有條件的鄉鎮推廣建立稻草援助中心,重慶市民政局對每個稻草援助中心補助2~5萬元。目前,全市已建立245個鄉鎮(街道)稻草援助中心,共籌集稻草援助金2259萬元,發放援助金1026萬元,援助困難群眾18.63萬人次,充分體現了稻草援助金對政府救助制度拾遺補缺的作用,促進了市、區縣、鄉鎮三級綜合性慈善組織網絡建設。
3.服務方式的規范化建設切實加強。為進一步轉變民政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重慶市民政局在全市民政系統全面建立了民政為民服務代辦承諾制度,對群眾申辦的民政工作事項,按照便民利民、依法辦事的原則,合理確定代辦承諾服務內容,實行“進一道門、辦一切事”的“一站式”服務,代為辦理申請事務,并承諾辦理時限。為切實方便群眾辦事,重慶市民政局建立了“六公開”制度,把代辦承諾服務內容、辦理程序、服務人員、工作
職責、辦結時間、投訴方式等向群眾全面公開。同時,重慶市民政局嚴格代辦承諾服務時限,對能夠立即辦理的申辦事項,按照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的原則,一般不超過半個工作日;對不能立即辦結的申辦事項,簡化程序,承諾辦結的具體時限,盡可能縮短辦理時間,提高辦事效率。
4.民政救助服務熱線電話建成開通。為加強與困難群眾的溝通與聯系,暢通困難群眾的救助渠道,使各項救助政策及時落到實處,重慶市民政局于2007年4月,依托電信呼叫資源,成立了民政救助服務熱線呼叫中心,開通民政救助服務熱線,主要接受全市城鄉困難群眾生活救助方面的訴求和社會各界對相關救助政策執行情況的投訴和舉報。截止2007年11月底,熱線累計接聽來電4241件,受理民政業務3674件,為群眾解決了大量實際困難和問題,受到社會廣泛好評。熱線電話的開通,開辟了基層民政為民服務渠道,加強了市和區縣對基層民政服務工作的指導、監督,提高了基層民政服務效率和質量,展示了民政關注民生、為民解困、優質服務的良好形象。
二、重慶大力促進就業再就業工作
2008年重慶市將全面建立城鎮“零就業家庭”長效援助體系,確保讓城鎮新增的“零就業家庭”人員一個月內實現就業。
截至2007年底,重慶市40個區縣已經完全消除城鎮“零就業家庭”。重慶市鼓勵各街道建立政企聯動的勞動力供需信息網絡,隨時將就業信息提供給本社區的“零就業家庭”。社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為“零就業家庭”提供就業信息,組織他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對放棄低保找工作的人員,重慶市里還為其提供每月70元的就業補貼,并承諾如果創業失敗還可以再享受低保。這一政策免除了“零就業家庭”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放心地走出家門創業就業。對招用“零就業家庭”人員的用人單位,重慶市也有獎勵措施。2007年7月起,重慶市提高用人單位吸納“零就業家庭”人員的崗位補貼標準,從原來的1000元提高至2000元。據統計,2007年1月至11月,重慶市共落實社保補貼14億多元,發放崗位補貼1964萬元。
重慶市各街道還利用轄區的閑置空地建成了花卉市場、百貨攤區、餐飲夜市攤區等,為再就業人員創業提供經營場所。為了鼓勵下崗失業人員創業,重慶市還啟動了小額貸款“綠色通道”。
2007年1月至11月,重慶市發放小額貸款3億元,幫助176萬人實現就業。對那些就業困難較大的人員,重慶市各區縣開發出社區服務、清掃保潔隊、社區治安巡邏隊、停車場管理等公益性崗位予以安置。
三、重慶市采取三條措施確保市場價格穩定
2007年以來,在需求拉動、成本推動及國際市場價格上漲的綜合影響下,重慶市居民消費價格總體水平上漲速度較快。目前,重慶市價格總水平漲幅較高的勢頭仍將持續,為控制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確保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重慶市采取三條措施,努力保持重要消費品和服務價格基本穩定。
一是“增供給”。搞好產銷銜接,充分運用價格杠桿,搞好“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工程建設,保障糧食、蔬菜、肉類和食用植物油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為確保春節期間豬肉、食用油、蔬菜的供給,市政府籌措6000萬元財政資金保證市場供給,其中1500萬元用于增加食用油儲備,2000萬元無息貸款用于保豬肉供應,2100多萬元用于保蔬菜供應。
二是“保重點”。合理把握好政府管理的重要商品、服務價格的調整力度和節奏,防止出現輪番漲價。近期,成品油、供氣、供水、供電、城市公交等公用事業價格不得調整,學校的學費、住宿費收費標準不得提高,醫療價格要保持穩定,尿素、磷肥等化肥價格也要保持穩定。從2008年1月21日起,重慶市對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務啟動了臨時價格干預措施:大米等4大類商品納入提價申報品種,漲價要申報批準;液化石油氣等7大類商品,被納入調價備案品種;340多家企業納入調價備案。
三是“嚴監管”。健全價格監測、預警和應急機制,對達到一定規模的生活必需品批發、零售企業實行調價備案制度;對相互串通、操縱價格,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哄抬價格,非法牟取暴利,以及不按規定履行提價申報、備案程序等違法違規行為,依法嚴厲查處。
四、大渡口區2008年五項措施改善民生
一是加強新農村建設,出臺激勵政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完成農村勞動力培訓1000人次,幫助2000名農村勞動力轉崗就業。
二是突出抓好“農轉非”人員安置,建成農轉非安置房19萬平方米,探索將農轉非人員納入城鎮社會保險體系。
三是廣泛實施就業援助,重點做好“農轉非”人員、“4050”人員、低保人員等困難群體就業服務工作,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力爭幫助指導350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四是強化農民工社會保障,擴大農民工養老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險覆蓋面,逐步將農民工納入社會救助體系,新建農民進城務工新村7.6萬平方米。
五是深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進一步提高醫療保障標準,探索建立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力爭實現醫療保障城鄉全覆蓋。
五、重慶8個大型灌區納入國家“十一五”建設規劃
為了提高重慶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改善糧食生產和農田基本建設條件,根據國家總體安排,重慶市從2000年起,先后編制了龍溪河(梁平、墊江和長壽3區縣),萬州(萬州區),梅江(秀山縣和酉陽縣),瀨溪河(大足、榮昌和銅梁3區縣),三峽庫區中部(黔江、武隆、豐都和彭水4區縣),小江(開縣和云陽縣),渝北東(巫山、巫溪、奉節和城口4縣),壁南河(璧山縣和江津區),魚龍(南川區)和涪江(潼南縣和合川區)等10個大型灌區規劃,建設范圍涉及24個區縣,規劃設計灌溉面積555.69萬畝,規劃總投資40.3億元。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全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十一五”規劃的批復》(發改農經[2008]145號)已將重慶市龍溪河、萬州、梅江、瀨溪河、三峽庫區中部、小江、渝北東、壁南河等8個大型灌區納入“十一五”規劃,批復規劃面積447.74萬畝,核定規劃總投資32.65億元。
從1997年起至2007年,國家已先后安排重慶市龍溪河、萬州、梅江、瀨溪河、三峽庫區中部和小江6個大型灌區項目建設,共計完成渠道配套防滲662.78公里、水庫大壩加固 31座等建設任務,完成總投資2.89億元(國債1.9億元);新增灌溉面積20.64萬畝,恢復改善灌溉面積50.9萬畝;渠系水利用系數從0.4提高到0.6,輸水時間節約三分之一。部分灌區已成為當地農業現代化示范園區、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示范區及新技術、新品種、新農機具推廣示范區,為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水利基礎設施,保障了糧食生產的安全。
重慶市發展改革委將會同市水利局等部門和有關區縣,抓緊推進項目前期工作,爭取國家將重慶市8個大型灌區項目盡快納入年度補助投資支持。
相關鏈接:
重慶2009年下半年公務員考試備考方略分析
重慶2009年公務員行測數字推理基礎知識
2009年重慶市公務員申論熱點解讀:三農問題
2009年重慶市公務員申論熱點解讀:醫療問題
(責任編輯:中大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