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2018年我國生產安全事故總量、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同比實現“三個下降”。其中重特大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24%和33.6%。
但2018年依然發生了5.1萬起生產安全事故,有3.4萬多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同時,生產安全事故也呈現出由傳統的高危行業向其他行業領域發展的趨勢。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越是可能造成群死群傷的地方,當地政府、企業、安全人員思想上就越重視,安全檢查和防范措施就越到位,人員就越遵守操作規程作業。
反之一些人們普遍的、常見的、司空見慣的生產經營過程和場所,往往發生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可能死的人不多,但架不住次數多,故防范遏制一般生產安全責任事故的形勢依然嚴峻。
因此,最根源的風險是什么?
第一,是工人的安全意識薄弱。意識是行為的先導,安全意識薄弱,思想麻痹,是造成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是安全人員的意識。包括企業和現場安全人員,這里的“意識”不是安全意識,是指對安全工作的職業認同感、積極性、主動性。
設想下,安全人員整日提心吊膽,擔心一出事就被追責,想的不是怎么把這份工作做好,而是想方設法逃離這個崗位,如此,安全工作怎么能取得成效?如果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問題的根源在哪里?
根源在于人們對安全生產工作的認知,不夠全面。
為什么人們認為解放軍戰士、消防救援隊伍、公安警察同志是光榮的,是人民的守護者,是為了歲月靜好而“負重前行”的人?
因為他們一旦在出現在“戰場”“火場”“案發現場”,是因為發生了戰爭,發生了火災,發生了刑事案件,發生了人們看得到的“硝煙”與血淚。
與此同時,戰士們站崗放哨、努力訓練,警察同志值班值守,巡邏檢查,同樣能得到社會公眾的理解與贊揚。因為人們明白,這是他們的日常工作。
但安全人員呢?如果不發生事故,有多少社會公眾會關注到這個群體?
相較于滅火——火滅、破案——案破、上陣殺敵——敵人死亡,這些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是明顯、直接、立竿見影的,安全工作有其特殊性。
由于安全工作最直接的目標是“防止和減少事故”,即大量的工作都是在前端進行,“安全生產工作”與“不發生事故”之間沒有明顯的、肉眼可見的因果關系。
所以,當不發生事故時,人們往往不會意識到這里面有廣大安全人員的勞動付出與潛在的巨大價值。
比如,一名安全員在檢查中及時制止了工人的違章作業行為,避免了可能發生的事故,但危害的結果沒發生,社會公眾看不到剛才的這一幕,也就不知道這有多大的意義,甚至違章作業的人員都不一定能意識到這是救了他的命,更有甚者會產生抵觸心理。
然而,一旦發生事故,所有人的關注都來了。
上級領導、公司老總、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家屬以及社會公眾的質疑聲,全都來了。
這一刻,安全員們是多么的惴惴不安。
因為他要拿出證據,證明他是做了工作的,證明自己已經履職盡責,“證明”自己“無罪”。但是,要有怎樣的材料,要有多少材料才能證明“履職盡責”?
沒發生事故就是履職盡責?發生事故就是沒有履職盡責?這樣的邏輯顯然是不成立的。但其中具體的標準又是什么?怎樣判斷、考核安全工作的成效?
事故發生率是重要的考核指標,但不能只以此為準,還需要進一步建章立制,制定相關考核事項,有獎有罰,以此激勵廣大安全人員,切實提升職業認同感,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積極的開展相關工作。
安全員與解放軍戰士、消防救援戰士、公安民警一樣,都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安全生產不僅僅是責任,更是一種使命,一種榮耀。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支持。
熱文推薦:
(責任編輯:)
近期直播
免費章節課
課程推薦
安全工程師
[協議護航-英才班]
13大模塊 準題庫高端資料 協議退費
安全工程師
[協議護航-暢學班]
10大模塊 準題庫高端資料 協議續學
安全工程師
[豐羽計劃-暢學班]
4大模塊 準題庫研發資料 校方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