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心理輔導
一、心理輔導及其目標
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條途徑:①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②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③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④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⑤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⑥小組輔導。
所謂心理輔導,是指在一種新型的建設性的人際關系中,學校輔導教師運用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給學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協助與服務,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依據自身條件,確立有益于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的生活目標,克服成長中的障礙,增強與維持學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學習、工作與人際關系各個方面做出良好適應。
心理輔導的一般目標:第一是學會調適,包括調節與適應。第二是尋求發展。這兩個目標中,學會調適是基本目標,以此為主要目標的心理輔導可稱為調適性輔導;尋求發展是高級目標,以此為主要目標的心理輔導可稱為發展性輔導。簡言之,這兩個目標也就是要引導學生達到基礎層次的心理健康與高層次的心理健康。
二、影響學生行為改變的方法
心理輔導工作的基本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原則、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原則、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學生主體性原則、個別化對待原則、整體性發展原則。
在進行心理輔導時,必須以建立良好的輔導關系:積極關注、尊重、真誠與同感。同感是指輔導教師設身處地的去體會受輔導學生的內心感受,進入到他的內心世界之中。
(一)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
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有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處罰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強化法
強化法用來培養新的適應行為。
例如,一個學生不敢同老師說話,學習上遇到了疑難問題也沒有勇氣向老師求教,當他一旦敢于主動向老師請教,老師就給予表揚,并耐心解答問題,這個學生就能學會主動向老師請教的行為方式。
2.代幣獎勵法
代幣是一種象征性強化物,籌碼、小紅星、蓋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幣等都可作為代幣。當學生做出我們所期待的良好行為后,我們發給數量相當的代幣作為強化物。
代幣獎勵的優點是:可使獎勵的數量與學生良好行為的數量、質量相適應,代幣不會像原始強化物那樣產生“飽”現象而使強化失效。
3.行為塑造法
行為塑造指通過不斷強化逐漸趨近目標的反應,來形成某種較復雜的行為。例如,有人曾用行為塑造法讓一個緘默無語的孩子開口說話。
4.示范法
觀察、模仿教師呈示的范例(榜樣),是學生社會行為學習的重要方式。示范法有以下幾種情況:輔導教師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電視、錄像,有關讀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5.懲罰法
處罰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為。處罰有兩種:一是在不良行為出現后,呈現一個厭惡刺激(如否定評價、給予處分),二是在不良行為出現后,撤消一個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
自我控制則是讓當事人自己運用學習原理,進行自我分析、自我監督、自我強化、自我懲罰,以改善自身行為。其好處是:強調當事人(學生)個人責任感,增加了改善行為的練習時間。
★例,簡答(陜西 2009年)
影響學生行為改變的方法有哪些?
(二)行為演練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訓練
全身松弛法,或稱松弛訓練,是通過改變肌肉緊張,減輕肌肉緊張引起的酸痛,以應對情緒上的緊張、不安、焦慮和氣憤。
全身松弛法有不同的操作方式,緊張、松弛對照訓練是最常見的一種。這種松弛訓練法由雅各布松在20年代首創,經后人修改完成。其要點是,訓練者要學會接受自身生理狀態的信息,辨認肌肉緊張、放松的感覺,對肌肉做“緊張一堅持一放松”的練習,從緊張與放松的感覺對比中學會放松;對全身多處肌肉按固定次序依次放松,每日練習,堅持不斷。
★例,填空(山東 2005年)
全身松弛訓練是由雅格布松首創。
2.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的含義是,當某些人對某事物、某環境產生敏感反應(害怕、焦慮、不安)時,我們可以在當事人身上發展起一種不相容的反應,使對本來可引起敏感反應的事物,不再發生敏感反應。
例如,一個學生過分害怕貓,我們可以讓他選看貓的照片、談論貓、再讓他遠遠觀看關在籠中的貓;讓他靠近籠中的貓;最后讓他摸貓、抱起貓,消除對貓的懼怕反應。這就是“脫敏”。系統脫敏法由沃爾樸首創。
★例,單選(山東 2008年)
系統脫敏法由( a )在20世紀20年代首創。
a、沃爾樸 b、福勒 c、雅各布松 d、奧蘇貝爾e、布朗
★例,單選(甘肅 2008年)
“一個學生過分害怕貓,我們可以讓他先看貓的照片,談論貓;再讓他遠遠觀看關在籠中的貓,靠近籠中的貓;最后讓他摸貓抱貓,消除對貓的懼怕反應”,這是運用了( d )
a 全身松馳訓練 b 強化法
c 肯定性訓練 d系統脫敏法
3.肯定性訓練
也叫自信訓練、果敢訓練,其目的是促進個人在人際關系中公開表達自己真實情感和觀點,維護自己權益也尊重別人權益,發展人的自我肯定行為。自我肯定行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請求:請求他人為自己做某事,以滿足自己合理的需要。②拒絕:拒絕他人無理要求而又不傷害對方。③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情感。實際生活中,許多學生表現出的是不肯定行為。如談話時眼睛不敢看著對方,說話句子短,不敢提出合理要求,:不敢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不敢表示自己的不滿情緒;與同學發生矛盾時不敢正面解決問題,而是哭著找老師等。
(三)改善學生認知的方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緒輔導方法,他認為人的情緒是由他的思想決定的,合理的觀念導致健康的情緒,不合理的觀念導致負向的、不穩定的情緒。人有許多非理性的觀念,如我“必須”成功,并得到他人贊同,別人“必須’’對我關懷和體貼;事情“應該”做得盡善盡美,課堂上回答問題有錯誤是很糟糕的事等等。他提出了一個解釋人的行為的abc理論。
a.個體遇到的主要事實、行為、事件。
b.個體對a的信念、觀點。
c.我們的情緒反應
c是由b(我們的信念)直接決定的。可是許多人只注意a與c的關系,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b如果是一個非理性的觀念,就會造成負向情緒。若要改善情緒狀態,必須駁斥(d)非理性信念b,建立新觀念并獲得正向的情緒效果(e)。這就是艾里斯理性情緒治療的abcde步驟。理性情緒治療是一項具有濃厚教育色彩的心理治療法。臺灣吳麗娟在此基礎上編擬了“理性情緒教育課程”,該課程首先讓學生分辨理性觀念與非理性觀念,然后試圖駁斥非理性信念。
以下是一實例:
a.事件:“考不好,受父母訓斥?!?/span>
b.觀念:“同學會取笑我,真丟面子。”
c.情緒:難過、沮喪。
d.駁斥:這不是事實。只是我的主觀想法,怎么知道同學會取笑?即使有人取笑,難道我就真的無法忍受?
e.新觀念:可能無人取笑我;被取笑只是一時,只要用功,成績可以改善;何況我還有其他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