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6个男人灌了一夜精子_欧美chengren_欧美精品亚洲网站_女女互磨高h文

第三節 小學生的人格與社會性發展

    一、人格的發展

  (一)人格的含義

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并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征。

★例,名詞解釋(浙江 2007年 )

人格:

(二)人格的發展階段

    埃里克森的理論認為,兒童人格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8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5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由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期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機。成功而合理地解決每個階段的危機或沖突將使個體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發展健全的人格。

1.基本信任感對基本不信任感(0歲~l.5);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質。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歲~3);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質。

3.主動感對內疚感(4歲~5);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標品質。

4.勤奮感對自卑感(6歲~l1);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質。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歲~l8)

自我同一性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其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誠實品質。

其他三個階段: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的教育含義

埃里克森的理論指明了每個發展階段的任務,并給出了解決危機、完成任務的具體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師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所面臨的沖突類型,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因勢利導,對癥下藥。如對學齡初期兒童,應鼓勵其想像與創造,對兒童的建議表示贊賞并耐心回答其問題,以發展其主動的人格。教師應給進入學校的兒童創設一種良好的課堂氣氛,使兒童理解失敗也是學習過程中必然存在的現象,教育學生學會如何理解與幫助他人。

★例,單項選擇題(湖北   2009年 )

學生經常思考“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的未來應怎樣”等問題,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此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形成(b)

a信任感

b 自我同一感

c主動感

d勤奮感

★例,論述題(山東  2008年 )

結合教學的實際,分析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及其教育意義。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一)自我意識的含義

    1、概念:自我意識是作為主體的我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尤其是人我關系的意識。

2、三種成分

一是認識成分——自我認識

二是情感成分——自我體驗

三是意志成分——自我監控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形態。生理自我在3歲左右基本成熟。

2、社會自我

兒童在3歲以后,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社會自我階段。社會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是在青年初期開始發展和形成的

()自我意識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1.自我意識的水平制約著個人對自己的人格形成和發展進行調節的能力。

2.自我評價的性質決定人格發展的方向。

3.自我調控能力制約著人格的發展。

★例,簡答題(甘肅  2008年 )

簡述自我意識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三、社會性發展

小學兒童的社會性發展突出表現在社會性認知與社會性交往兩方面。

()小學兒童的社會性認知

社會性認知是指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情緒、思想、動機的認知,以及對社會關系和對集體組織間關系的認知,與個體的認知能力發展相對應。

 總體來看,小學兒童的社會性認知發展具有這樣幾個趨勢:

1.從表面到內部,即從對外部特征、外部行為的注意到更深刻的心理品質特征的注意;

2.從簡單到復雜,從問題的某個方面到多方面、多維度地看待問題;

3.從呆板到靈活的思維;

4.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

5.從彌散性的、間斷性的想法到系統的、有組織的綜合性的思想。

()小學兒童的社會性交往

小學兒童的交往對象主要是父母、教師和同伴。

隨著小學兒童的獨立性、批判性的不斷增長,小學兒童與父母、教師的關系從依賴開始走向自主,從對成人權威的完全信服到開始表現出懷疑和思考。

具有更加平等關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兒童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并對兒童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